冼星海(1905—1945),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和音乐教育家,享有“人民音乐家”之誉。
青年时期,先后入读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上海国立音乐院。
1929年赴法国巴黎留学。
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的《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等被广为传唱。
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等不朽名作,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1945年因病在莫斯科逝世。冼星海一生都在用用红色信仰谱写不朽乐章。
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杰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黄河大合唱》是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于1939年完成首演的声乐作品,1941年被改写成交响乐合唱。《黄河大合唱》从开始创作到搬上舞台只用了短短46天时间,1938年9月,光未然奉周恩来之命,慰问鼓动前线将士抗战。东渡黄河的所见所闻激发了光未然最初的创作灵感,他要写一首描写抗战、歌颂中华的长诗。经过充分的研究和准备后,冼星海开始谱曲,六个日夜,在延安简陋的窑洞,完成了大合唱简谱的创作。
为了战胜国民党的经济封锁,1938年12月党报发表社论《广泛开展生产运动》,号召边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1939年2月10日,鲁艺召开动员大会,号召师生投入大生产运动。洗星海不顾体弱,毅然上山开荒,投入大生产运动。他激动地对戏剧家塞克说:“我们来写一个大合唱好吗?要有力量的!”塞克仅用一天的时间就写出歌词,初名《生产运动大合唱》。冼星海3月10日开始谱曲,仅用六天即完成,定名为《生产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