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网讯 广州市68岁的徐阿姨,在5月16日下楼时不慎摔倒,当下感到右髋部剧痛,无法站立;当天在汕头大学广州华新骨科医院就诊后,其被诊断为右侧股骨颈骨折(髋部骨折的其中一种),经过该院老年/创伤骨科团队的治疗后,徐阿姨在术后4小时重新站立行走。
老年人的“头号杀手”
髋部骨折,往往是生命在衰老过程中的最后一击。据权威文献报道,髋部骨折后的老人1年内死亡率可高达30%;而即便存活下来的老人,也有50%会因此致残,生活不能自理,于是有了“人生最后一次骨折”之称。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袁隆平院士就是因髋部骨折而离开了我们。
当老年人遇上髋部骨折,无疑是在基础病缠绕的老人身上,火上浇油。老人髋部骨折后,能否尽快接受规范手术治疗和早期康复,除了医学问题之外,也是对家庭和社会提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
多学科助力患者快速康复
在徐阿姨的朋友圈里,有许多跟她年龄相仿的老年朋友,都深知髋部骨折对老年人的危害性。因此,徐阿姨摔跤后,大家都非常担忧。从摔跤到进手术室,徐阿姨经历了被病痛和担忧侵袭的24小时;在这24小时里,她表示精神上带来的忧虑并不亚于疼痛。广州华新骨科医院副院长任绍东教授作为本次徐阿姨的主诊医生,在全面检查和多学科综合评估后,他和团队很快为徐阿姨制定了治疗方案,决定给予徐阿姨进行右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
据悉,在麻醉团队的配合下,手术进行得非常顺利,手术过程仅用了不到1小时就顺利完成。术后4小时,徐阿姨已经可以下地走路了,一旁的家属和徐阿姨的老年朋友们都直呼“神奇”,这得益于康复团队和护理团队等多学科协作的结果。“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手术后,下地走路一般至少需要3-7天;但是以我们现在的独特技术,术后几小时就能下地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任绍东教授提到,目前其所在医院的髋关节置换手术,有着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出血少、痛感低等优点。而该院康复科团队的“术后快速康复”技术,使得术后仅短短3-4个小时,患者就可以下地行走,这不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而且极大地缩短了住院时间,也大大减轻了家庭照料的压力。
徐阿姨术后当天下地(医院供图)
任绍东教授及其团队通过多年经验总结得出,想要做到老年髋部骨折快速康复,就要做到“三无”,即无痛、无血、无管道,“三有”,即有力、有气、有精神。
据了解,徐阿姨在术后第6天顺利出院了;术后第10天的她已经可以像平时一样做饭,生活也已能完全自理。全家人从开始悬着的心,总算安了下来。
徐阿姨在术后第6天顺利出院(医院供图)
家访初心温暖人心
医生家访,是一个极其温暖的举动,这对于患者而言,早已超出了治病的范围。
据了解,任绍东从医已经30余年了,家访是他一直以来的职业习惯,从未间断。“很多老年患者会有一些行动不便、子女工作繁忙等原因无法及时回院复查,所以我的团队这么多年以来,一直在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家访,一是能够及时落实他们出院后的康复,二是进一步改善医患关系。”任绍东说。
据悉,老年骨科于今年5月在广州华新骨科医院正式开科。在出院后一周的时候,任绍东像往常一样,对徐阿姨进行了家访,徐阿姨的恢复情况也达到其治疗团队的预期。“现在伤口已经不疼了,我每天都会在家进行锻炼,前几天每天走几百步,现在每天可以在家走一千步到两千步,走得越来越好了。”徐阿姨说。
任绍东教授到徐阿姨家里进行家访(医院供图)
从任绍东擅长治疗的四肢、骨盆等骨折来看,他所处的工作环境充斥着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所以在老年医学科常常能看见疾病和死亡交织,也能看见很多关于道德的选择题。任绍东也表示在这个专科里看见过太多家庭的喜怒哀乐,家访实际上也是他疗愈老年患者心理的一个初心。曾获“东莞名医”称号的任绍东,如今在广州继续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随着社会的逐渐老龄化,广州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也不断加深。据了解,2020年广州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18.27%,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13.01%,接近中度老龄化。社会的老龄化也推动着老年医学的不断进步,在减轻老年患者痛苦的同时,大大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而随着快速康复理念逐渐普及,对老年骨折围手术期特别是手术后疼痛的控制和运动功能的早期恢复的理念,也已经成为了老年患者的迫切需求。在这样的就医需求下,广州华新骨科医院老年骨科应运而生,其将致力于服务广州市老年骨折患者,帮助他们在老年生活里继续焕发出人生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