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羊城,万物复苏,广州地处岭南,气候温暖,一年四季花开繁茂,素有“花城”美誉。每逢新春佳节都会开设迎春花市,作为华南地区首家综合性金融博物馆——岭南金融博物馆,地处广州市越秀区西湖路流水井,西湖路也正是广州历史最悠久的花市之一。今天岭南金融博物馆代言双宝:钱钱粤粤,带大家一起穿越回到过去,看看羊城花市与广州商业贸易的故事!
不为人知的旧广州市花——素馨
广府地区气候温暖,雨水充沛,自古以来又是商贸重地,在自然资源与重商政策的相互影响下,花卉种植业十分发达。广州花市,与廉州珠市、罗浮药市、东莞香市合称为“广东四市”,每天来往的客人都络绎不绝。
唐代,广州就已经出现了花卉的买卖,当时贩卖的花卉主要是素馨花和茉莉花。而在明清时期,已经出现了专门的花卉交易市场。不过,那时候的花市是指常年开设的花卉市场,而现在讲的“花市”其实是指只为迎接春节而临时开设的迎春花市。
南宋开始,广州的城西和珠江南岸都有专门种植素馨花的“花田”。根据《广东新语》的记载:“广州有花渡头,在五羊门南岸。广州花贩,每日分载素馨至城,从此上舟,故名花渡头。”据说,素馨花每日清晨在花渡头上岸后,会被运到广州的七门摆卖。花市除了素馨花,什么花都不卖,广府人对待素馨花的态度,就好比洛阳人对牡丹花。
《梅园百花画谱》中的素馨花
素馨花,花开五瓣,通体雪白,盛开时花朵密密麻麻缀满枝头,且清香扑鼻,闻之令人神清气爽,精力充沛。因为素馨的花苞像珍珠一般大小,所以广州人用容器来买素馨,“富者以斗斛,贫者以升”量。
以前广州满城都是素馨花,但现在基本上销声匿迹了,钱钱和粤粤好奇于这种从未见过的白色小花,迫不及待地想要穿越到南宋去瞧瞧,我们也快点跟上去看看,顺便一览南宋广州花市的繁华景象吧!
夜间花市的由来
旧时广州人家将新鲜的素馨花买回家,通常会在精致的瓷碟里盛上清水,放几朵含苞欲放的花蕾,摆在案头称为“花碟”,或将一朵朵素馨花穿起来,做成“花枝”,插入瓶中,赢得满室清香。
每逢元宵、七夕、中秋三大节日,挂在屋檐下的素馨花灯是最不可缺少的。匠人会用铜丝串起素馨花,编成龙凤游鱼等造型的立体灯笼,在其中点上蜡烛,发散的热力促使花朵慢慢开放,散发香气,不仅造型取巧,更能慰人心怀。
居廉水墨本《十香图册》中的素馨花
南宋时的广州女子还会用彩线把清早摘下的花骨朵串起来戴在鬓角,到了傍晚满头花香,这种雅致的装扮叫作“花梳”,巧手的女孩还会将上好的茶油与素馨花拌匀,隔水加热蒸出素馨油,用来擦脸护发。据说,当时广州人宴客的时候,仆人会在宾主开怀畅饮后递上一只素馨花球,让大家闻着花香来醒酒;而酷热之时,也会将素馨花球挂在床头或放在枕边,清冷的花香还有去热生凉的功效。
居廉金笺本《十香图册》中的素馨花
南宋花市多在清晨,后来便出现与传统节日相结合的“夜花市”。
明末清初,芳村花地有“大策”花市,当地人称其为“花圩”,由于它每晚凌晨开市,黎明前就收市,因此民间又叫它为“天光圩”。
在清代中期,广州成为了全国唯一一个对外开放贸易的港口,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传统的常年性专业销售花卉的早间花市逐步发展为结合娱乐消遣与销售为一体的夜间花市。
夜间花市的一个特点就是将花卉与传统节日,比如春节或元宵节结合起来,创造一种节日的氛围,销售的花卉不单单只是素馨花,还有很多具有观赏性、带着“好意头”的花卉。
钱钱和粤粤这两个小机灵,跑得可真快!一转眼又跑到清朝去看夜花市,我们不可以“执输”,快点跟上吧!
羊城花市:商业贸易的缩影
花贩小哥说的“藩署前”就是现在的省财务厅前,在中山路与北京路接壤处。从花市的位置上,可以看出花市的地点逐渐的向城中心靠拢,到最后直接在广州城最中心的街道举办花市活动,这体现出花市在广州人的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越来越重要。
建国前财厅一带夜景
民国时期,广州的迎春花市固定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至除夕深夜连续三天举行。1949年以后,花市由单一花市向分区花市演变,先分为了四个花市,其中市中心花市位于教育路;西花市位于多宝路、逢源路;东花市开始设在东较场,后来改为在东川路;南花市位于滨江路。1961 年,扩展为芳村和黄埔两个花市。到后来,广州市迎春花市形成了每区一花市的布局。
1955年的广州花市 新华社稿莫品莉 摄
1959年的广州花市
1962年的广州花市一角 新华社稿蔡忠植 摄
1979年的广州花市 新华社记者黄鉴秋 摄
1990年的广州迎春花市 新华社记者黄鉴秋 摄
广州地处岭南,四季花开不败,悠久的通商历史,使广府人的商品经济意识更为浓郁,其中之一就是种花养花已经不单纯供欣赏,更多的是为了追逐更大的利益,花卉业形成了专门化的商品性生产,并最终形成影响力十分广泛的花市。羊城花市,其实是广州浓厚商业贸易的重要缩影!